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对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作出了系统规划和部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民族事业百废待兴,各项工作都需要有技术有能力的劳动者。1950年,《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中就明确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当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时,劳动教育作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重要手段就得到了重视,为此开展勤工助学。
第二个是曲折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文革这十年,是全国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十年。自从《中共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颁布,组织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参加生产劳动,许多学校师生陆续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这时的劳动教育内容更加强调体力劳动,师生到农村工厂中去,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开展生产劳动,文化知识学习相对不受重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被取消。到了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党的教育优良传统。八十年代,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升学率偏低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弱化了劳动教育的作用。直至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再次被提到教育领域的重要位置。
第三是深化阶段,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重新布局,国家事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劳动是实践的体现,是克服事业困难的根本途径,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长远战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光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成为社会良好向上的风气,为高校加强劳动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2015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思想引领、有机融合、实际体验和适当适度的基本原则,将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及鼓励家务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融合到大中小教育的全链条中,实现劳动教育由单一到多维、短期规划到长期规划的变化。
劳动教育的政策是指导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方向标,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高校考虑自身办学特色、地方经济文化特征、教育教学条件等,结合实际情况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探索,总体布局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全面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理论知识教育主要有三大范畴,第一是基础学科知识教育,这是大学教育有别于中学、小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基础学科知识主要是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大学生掌握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为今后进入社会环境,扎根工作岗位打下深厚的基础;第二是文化知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一个人得以生根发展的源泉。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高校文化教育、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融入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线中,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第三是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教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与其他大学本质的区别就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学教育虽然有着相对自由性,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目标的自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让知识分子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将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聚焦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事业当中,才能发挥大学劳动教育的真正力量。
二是深入开展职业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提前熟悉适应今后或将从事的职业环境。开展职业体验教育不仅能把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需要面临或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调整学习方向、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将学校的知识力量转化为生产生活的实践力量。开展职业体验教育,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特性,结合学生学习背景、学习情况和学习意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体验教育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和工作能力。
三是完善优化校社协同教育。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环境,也不能局限于师生关系,需要社会共同参与。例如,可以利用校友会、优秀校友企业等资源,让有共同“出身背景”的社会力量来引导教育在校大学生,让他们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也可以发挥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的作用,把短期性、自由性相对较高的项目、活动引入到大学中去,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人员协同参与某些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锻炼学生的自主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