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下乡」是什么?
“三下乡”,即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决定,团市委结合各区县实际开展各专项行动,各大中专院校团委牵头组织队伍。
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参与对象是由高校学生组成的实践队伍,大规模参与时间集中在暑假。其中,三下乡的“三”指“科技、文化、卫生”,“乡”指中国农村贫困偏远地区。
· 文化下乡
图书、报刊下乡,近几年以电商助农,互联网知识科普为主,积极带动新兴产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 科技下乡
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
· 卫生下乡
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
近年来,三下乡的活动主题主要围绕的方面有产业振兴、文化建设、组织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等。
二、「三下乡」活动开展环节
1.确定主题
拟定实践主题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思想指导。好的实践主题必须联系实际,切忌空谈和夸张。
2.拟定策划
确定实践主题后必须根据主题思想拟定详细的活动策划,策划以书面或电子文档形式拟定。活动策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活动成败,它规定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等。
3.提出申请
向所在单位或学校学院的团委提出书面申请,同时上交活动策划并领取“三下乡”实践表格。
4.活动进行过程
投身实践,深入基层,以走访、宣讲等形式向各级政府和当地村民、农民调查了解当地情况,结合实践主题挖掘可行性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5.撰写总结
实践结束后,成员需要就实践活动做出总结,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并上交。实践总结报告应包括实践者对整个实践活动的基本描述,实践心得以及实践评价。
三、参加「三下乡」有什么收获?
1.奖项
活动主办方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总申报数的30%,遴选出优秀组织、优秀团队、先进工作者、优秀个人。国内各省市区及高校团委也会组织评选优秀团队和学生,并进行表彰。
2.志愿者时长
为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一般来说「三下乡」活动是会予以认定志愿者时长,志愿者时长的认证根据队伍的级别来定。高校内部筛选组成的校级队伍和院队按照每日8小时的正常志愿者时长认证;由学生自行组建的其余小分队按照一天4小时志愿者时长认证。(每年可能有所变动)
3.能力提升
三下乡是一次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家不仅可以接触社会的更多面,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如组织统筹、对接、宣讲、新闻稿撰写等。
4.意义
明确“三下乡”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重要惠民活动,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这一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和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四、结语
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并进行知识反哺,服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服务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锻炼了团队成员的组织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经验。让大学生重新认识农村,重新认识自己,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也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才干,进一步明确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